全球低价采购正在被全球最优成本采购所替代
2018-02-27
全球低价采购正在被全球最优成本采购所替代
李银莲
中国供应商低价优势渐失
参与跨国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或是出路
以低价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正面临新的挑战。
在全球采购商们看来,中国的一些调控市场的行为正在成为其全球采购供应链上的不可控风险,由此,环境和政策因素开始成为其全球采购的成本构成部分。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利嘉伟看来,采购商们的低价采购正逐渐被最优成本采购所替代,以低价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或将面临新的竞争局面。
行政调控被认为是不可控风险
按照国家财政部最新的通知,自2010年12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作为农业肥料主要原料的尿素、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及磷酸二氢铵与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按35%的暂定税率征收出口关税,并征收75%的特别出口关税。而此前海关总署对于尿素和磷肥的淡季出口税率为7%。
而此前,国务院11月20日提出稳定物价政策,要求“控制化肥出口,调整化肥出口关税”,应对下半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急剧萎缩。业界人士分析,财政部的这一关税新政显然是后续落实政策,这或许意味着对于资源性、能源型产品的出口奖励将逐渐收紧。
而这类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市场的行为正在被全球采购商们解读为其全球采购供应链上的不可控风险。更多的环境和政策因素开始被采购商视作其全球采购的成本构成。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的《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采购》报告数据显示,低成本国家的出口从2008年的3.8万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万亿美元,至今仍未恢复到衰退前的水平。除了外需复苏缓慢之外,政策环境、劳动力成本上升、质量安全以及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正使得在这些国家采购的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料。
单一价格优势正丧失
“我们知道很多中国供应商之所以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报价,是因为他们能从出口退税或者增值税减免中获得回报。”西班牙一家大型零售集团采购代表曾在北京参加买家见面会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据了解,这家西班牙零售企业主要在国内采购礼品、小型机械(包括家用机械)、厨房用具以及电子产品。这位采购代表已经连续三年来中国参加买家见面会,在她看来,尽管以往在中国的采购实现了成本控制,但她不确定这种形势还能否持续下去。
“在中国,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在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但这些优势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她表示,由于今年上半年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部分产品的报价提高了15%左右。还有一些供应商担心人民币升值过快,主动要求改签为短期订单。她告诉记者,公司总部正计划保持每个品类至少有两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以避免对单一供应商形成依赖。显然,价格不再是他们采购的最主要因素。
据了解,目前该集团约有120个大品类的产品采购来自中国,约占每年海外采购的30%。这个份额是总部通过计算采购风险指数后确定的。据介绍,这个风险指数来自对同类产品所有原材料、配件的单价、生产平均费用以及所在地贸易政策评估打分后得出的平均价格加权,以确定不同供应商长期、稳定提供此类产品的能力。这意味着,采购的目标从低价延伸至可信赖、可持久的合作。
对于适应了“价格战”的中国供应商来说,单一的价格优势显然已经开始拉响警报。
最优成本国家采购成趋势
“对于许多跨国公司来说,简单从中国采购、降低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企业将依赖跨越多个地区的、更加多样化的低成本供应商基地,从东方采购并销往西方的单向模式很可能让位于不同地区的供应中心网络化模式。”利嘉伟说。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采购》报告显示,领先企业将注意力从成本削减上转移,转而寻求具有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和最优制造技能的企业。
一台iPad的产生就是一个绝佳的最优成本采购案例。如A4处理芯片来自美国公司,触摸显示屏来自韩国LG公司,组装流程则来自中国富士康公司,配套保护膜生产可能来自印尼。这个分配背后,苹果公司提供了核心技术,电子面板生产是韩国公司的强项,组装流程选在中国,则是因为熟练装配工人性价比高,配套保护膜产自印尼,或许是看中其本身就是原材料橡胶(36050,145.00,0.40%)的出产大国。
这种方式使得一个公司的供应链不再只是单一的目的地,对于供应商而言,则意味着自己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采购商的供应单元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类型的成本优势。
对于这种最优成本采购趋势抬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这意味着将放大企业单个禀赋竞争力的影响力。对出口企业而言,尽管参与到跨国采购的供应链体系中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但仍要避免将自己沦为单纯的“螺丝钉”。一旦单一竞争力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就会被抛离这个供应链。
波士顿咨询在报告中提示,最优成本国家采购可以被分为企业试水、把握节约优势、发挥全球优势以及管理最优成本国家采购动态四个阶段。
其中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的化工原料、工业产品等领域企业尚处于尝试阶段,电子产品以及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全球采购已经步入第三、四个阶段。
“印度、巴西凭借信息技术以及资源优势,都正在争夺过去中国出口具有优势的领域。从侧面说明采购商最优成本配比的选择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白明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跨国采购的参与主体不仅仅局限于财富500强等大企业,由于信息的便利和透明,中小型企业也开始成为跨国采购的参与主体。
应参与到跨国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在浙江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外贸经理朱秋成一年内两次被央视作为外贸企业走出困境的典型进行报道。而他坦言,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参与到最优成本采购体系中的获益者。
据朱秋成介绍,今年以来,小批量定制化产品成为公司经营的主力方向。“浙江和我们做一样产品的企业太多了,采购商压价压得厉害。后来我们开始做小额外贸,来采购的不再是那些进出口贸易公司,而是在欧洲和北美的小型零售商,这些没有在中国设立采购办公室的国外中小型企业对产品要求更细致和独特,但是却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根据美国海关及边境巡逻署发布的数据,尽管美国最大的3000家进口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50%,但其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73%下滑到2009年的66.3%。日前,敦煌网联合环球资源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75%的海外采购商计划在2010年使用网上交易平台从中国进货,未来的两年,有84%的海外采购商计划增加在线采购的比例。
他透露,以前用集装箱大批量出口一美元的产品约能赚0.9元人民币,现在利润率大约翻了10倍。“最关键在于,因为是定制产品,采购商需要很详细地描述甚至提供加工工艺,采购商看中的是我加工相对便宜的好处,我得到的却是熟悉市场需求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工艺改良利用到国内其他产品的生产上。”
“从这种趋势中,企业应该通过参与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协作,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在跨国采购企业重组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把握与其合作获得资金以及必要技术的支持。最终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整体竞争力。”白明说。